淮河在哪里 不仅考古学家非常重视

运营 0 361

  全国各地都有写史前考古文化的文章,很多都涉及淮河流域,但没有单独拿出来。主要原因在于材料的杂乱和自身理解的诸多歧义。

  我自己搜了一下自己的硬盘,有162篇论文和专著与“怀”字有关,其中一半与《淮南子》有关。其中有26部专著,但与淮河文化相关的只有3部,分别是《东夷、淮夷文化研究》、《周代淮河上游诸侯国研究》、《周代淮河流域民族冲突地理观察》。没有一部专著对淮河流域的考古文化进行总结。

  当然,淮河流域的主要考古文化还有一些考古报道,如蚌埠双墩、舜山集、凌家滩、蒙山尉迟寺等,都是指淮河中游地区,主要集中在今安徽省。淮河上游的河南省和下游的江苏省也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考古报告。不细说了。

  不过馆藏有两本关于淮河流域考古文化的纸质书,都很全面,很受欢迎。它们是近两年出版的新专著。分别是《过渡带:淮北地区的早期社会进程》(徐峰2020)和《先秦淮河流域的民族演变与文化融合》(金荣权2021)。对书近乎疯狂,恨不得把自己喜欢的书都揽入怀中。即使有些书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读,但也常常充满了欢乐。

  对淮河流域考古文化最早的系统认识主要来自张小磊的论文《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研究》,堪称佳作。视野也很开阔。以下内容是我根据张小磊博士论文的结论所做的工作。让我们看一看。

  这个矿脉图应该很清楚了。这里我简单概述一下。按照惯例,淮河流域的考古文化也分为上、中、下游三个部分。事实也证明,它能与考古文化的整体分布相一致。

  最早的考古文化是上游的裴李岗贾湖文化。裴李岗文化虽然按照现代水系属于淮河支流,但与黄河流域交织在一起,被普遍认为是黄河文明的一部分。这只是概念划分的问题,与考古文化的属性无关。所以淮河文化通常是指淮河中下游的文化。关于黄河文化,包括裴李岗文化,我们已经讲了很多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

  碰撞带的考古文化总是表现出多元来源的特点。淮河下游早期的舜山集文化,我们在讲长江下游文化的时候就涉及到了。一般认为,顺山集一、二期是北方裴李岗贾湖文化影响的产物,而顺山集三期则受到长江下游跨湖桥文化的强烈影响,文化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。随着海岱地区北新文化的南下发展,首先成为海岱地区文化势力的南界。然而,由于海上入侵的影响,这里的文化面貌一直很平淡。没有突出的表现。

  淮河中游最早的亮点是双墩文化,双墩文化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性。韩建业先生等人认为其主体来源于裴李岗、贾湖人的扩张,与海岱地区北新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。蚌埠双墩的考古报告与韩先生的类似,也详细阐述了与贾湖文化的异同。认为贾湖和海岱地区的后李文华是双墩的两个主要来源。但金荣泉先生在新作中认为,双墩文化是本土考古文化,与贾湖明显不同。我们就不赘述了,但学界的不同认识其实反映了相关研究并不是很深入,相关考古发现也有很大的局限性。

  双墩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600多件带有描绘符号的陶器。从数量和种类来看,这些描绘符号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,其价值是巨大的。对这些符号的研究是丰富的,不仅考古学家非常重视,语言学家、天文学家甚至艺术史的很多学者都对它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。但是,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共识,有一种奇怪的认识,像张驰先生认为双墩文化描述词是选举的产物。原因是这些描述符所用的陶器档次较低,用来描绘符号的陶器多为碎陶。可能是选举用完之后就毁了。

  众说纷纭,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观点来阐述。毕竟一门学问,没有多年的浸淫是无法知晓的。

  双墩,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旗帜,延续了近千年。随着庙底沟文化逐渐登上历史舞台,走向沉寂直至消亡。在这之后的几千年里,这里基本上是中原文化和海岱文化竞争的主要地区。

  据学者考证,距今4800-4100年左右是黄河故道,所以海岱文化西传主要集中在现在的淮北地区。庙底沟突然消失后,基本被大汶口文化覆盖,江汉地区也不乏屈家岭文化。中原文化退到淮河上游坚守。

  淮河下游在6000年前随着大海的入侵而变得风平浪静,再次登上历史舞台。然而,这里竞争的焦点是在海岱文化和太湖文化之间。大汶口和松泽良渚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,很明显有此消彼长。有时候屈家岭也会来凑热闹。凌家滩虽然在5300年前后也曾大放异彩,但也是昙花一现,最终淹没在良渚崛起的大潮中。

  《至夏纪年》龙山时代晚期以后,良渚文化衰落,黄河改道华北,中原海岱与两淮之间的通道在洪水中被切断。被封锁在中原东部的海岱龙山民族,与中原民族结成联盟。其代表文化,即中原龙山文化的王油坊文化,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向南扩张。与此同时,地处中原腹地的王湾三期也吹响了进军江汉平原的号角。

  龙山从中原向长江的扩张,把中原文明的南部带到了长江,淮南淮北和汉水中游被后夏王朝纳入版图。中华文明多元格局终于合二为一,大中华文明和王朝时代来临。但此后淮河流域一直与北方的中原王朝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,直到西周。最后随着楚、越等国进入华夏体系,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土。这些都是后话,我们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讲到。

相关推荐: